【萍乡记忆】铸锅,渐行渐远的记忆
常有老人这样说,端一碗用秤砣在铁锅中沏的水给孩子喝,可以补铁。源于这一民间说法,如今在网上的讨论高下难辨。
记得孩提时,乡村里家家灶堂上躺着一口双耳大铁锅,煮饭、炖肉、炒菜,拾掇干净还用来烧水,在物资匮乏的年代,生铁铸的锅是大家吃饭的家伙什,家家离不开一口大铁锅。穿越时空,幻境中时常听到补锅匠走村串巷的吆喝声,眼前浮过影视片里过草地时炊事班背着的红军锅,还有打铁铺、铸锅厂里飞溅的火树银花,那遥远的记忆,还有古老的铸锅工艺,现已逐渐退出生活的舞台,想要再寻芳踪已然不易。
在东桥镇界头村,还保留了200多年前引进的生铁铸锅技艺。“生铁铸锅究竟始于哪个年代已难考证,考古发现最早的铁器属于春秋时代,其中多数发现于湖南省长沙地区。现在知道的是始于宋代时铸造的生铁锅,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。”在这个行当最久的王海清老厂长这样说。
带着对民间文化的探底精神,萍乡市摄影家协会一行人来到了界头锅厂,走近它们,了解它们。
厂房里炉火升腾,几十名工人各司其职。周国民厂长在热风炉前熔炼生铁。他告诉我,铸铁锅只有选用正宗的22号铸造生铁才放心。这种生铁含铁量高,其它重金属和杂质很少。1380摄氏度的铁水在热风炉里的耐火石中间翻滚,咕咚咕咚不时地鼓起水泡。铸锅师傅用特制的容器将铁水倒进压模机,在8公斤气压的作用下,压模机里的铁水5秒钟内就变成了通体透红冒着热气的铁锅。这个时候,它的温度骤然下降到几百摄氏度,熟练的工人用钳子夹出铁锅晾凉,接下来,需要对铸成的铁锅进行打磨、抛光、检查质量。砂轮机旁刺耳的摩擦声里,一只只生铁锅诞生了……高炉里火越烧越旺,映红了整个工厂;飞溅出的铁水,像星光般闪耀;热火朝天的劳动画面,让人忘记了时间,仿佛也忘记了汩汩流淌的汗水。
周厂长从事铁锅铸造已近30年,在讲述铸铁锅的历史时,他眉宇间透露出自豪。他说,以前铸锅用的是浇注技术,质量不稳定,残次品也多,现在的这批锅采用优质生铁,虽然也是传统的手工制作但利用了当代技术,新产品有“厚薄均匀、口圆边齐、经久耐用、物美价廉”等优点,产品销往全国各地,最近通过互联网,有些卖到了新疆西藏。但讲到铸锅业的现状,他一脸愁容。他说,3斤铁水才能铸成一个直径34厘米的锅,售价几十元。受现代工艺的冲击,铁锅的市场正在逐年萎缩,加上传统手工工艺生产成本高,工人很难请。近几年,他的工厂出现亏损,到目前,他还没有全线开工生产。更令他忧心的是,由于工作环境艰苦,收入不高,年轻人都不愿入行,铁锅制作技艺逐渐处于失传状态。
斑驳墙壁上挂着的“工业生产先进单位”的锦旗可以看出20年前企业红红火火的场面。如200多年前引进这一工艺的贺友山老人九泉有知的话,看到今天的这一幕多少有些心酸吧。但是,传统工艺如何适应市场,夹缝中抢得一线生机,正是当代铸锅传人必须思考的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