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358005185 jietouguo@126.com
江西省萍乡市东桥镇界头村

萍乡界头锅与清皇室贵族的不解之缘?

来源:界头锅 作者:admin 浏览:
  为什么界头锅有“皇家御用炊具”的誉名呢?萍乡界头锅与清皇室贵族的不解之缘为您深层解答。
  明朝初期洪武年间(1397年),萍乡(当时属袁州府)部分区域手工业开始兴起,当时起源于宋朝的铁锅制造工艺已经在湖南益阳赫赫有名了,当时因为湖南一些地区发生严重的水涝,不少湖南益阳制锅的匠人为了生计被迫辗转到萍乡界头,在此立足生活并参与到当地的手工业生产中,民用造锅便是其中之一,他们将自己娴熟的铸造锅工艺与界头手工业结合起来,再加上界头当地有上好的泥料、充足的燃料、丰富的铁矿资源、特殊的地形、适宜的气候环境(这些都是铸造铁锅必不可缺的原料)特别适合造锅,开启了界头古法铸造锅600多年生生不息的历史大门。虽然当时铸锅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小作坊,但铸造工艺高超的匠人+界头充足的原料资源+界头适宜的气候条件,让界头作坊造的锅逐渐成为了规模制作众所周知的界头锅,在当时《萍乡县志》有记载“圆心浅腹、薄壁、球面、有耳”,而这也是界头锅的雏形
  接下一百多年,界头锅乘风破浪、势如破竹!
 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(1748年),民用造锅便开始到达了鼎盛时期,而此时的界头锅在工艺上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,在全国无锅能出其右,萍乡界头锅也因此全国闻名,此后界头造锅工艺更是站到了清府顶端,当时全国有名的造锅坊都是以界头造锅工艺为标杆。
  远在京城的乾隆皇帝听闻此消息,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“界头锅到底为何锅?如此名扬四海,让百姓青睐呢”。一日就在朝廷之上与臣子们说起此事,当时已有“江西大器”文誉之名的刘凤诰,因为是江西省萍乡人士,未入朝做官之前生养皆在萍乡,所以对界头锅了解甚多。
  朝廷上,刘凤诰将界头铁锅铸造老工艺的来历、过程、发展和好处娓娓道来一一上述,尤其是那让听者垂涎三尺的描述“在炉灶高温中,食材迅速与调味品融合,万千食材也就在短时间内变成了美味佳肴”,皇上听得深入其境,文武百官忍不住赞声小声议论、称赞练练练。朝堂上刘凤诰虽然讲述详细,但不能满足对界头锅兴趣越来越浓厚的乾隆帝,因此,皇帝便向下旨,让当时隶属萍乡的官员进奉界头锅和其手艺制作的相关撰纪(清朝小说盛行,不少小说中皆有界头锅的记载)。
  很快,萍乡地方官员便奉上界头铁锅,乾隆帝一看更好奇,此锅不同御膳房的铁锅,只见界头锅内有清晰龟纹,锅身厚实均匀,搭手和锅连成一体铸成,看起来其原材料也是颇有考究,乾隆看后甚是欢喜。每过几日便会翻开制作工艺书籍看上几页,对记载的铸造锅的具体细节做详细了解,甚至熟知心中,不仅对界头锅铸造工艺心生佩服,当时宫廷之外也有其它一些手工艺造锅坊,但是工艺与材料都略显粗糙,工艺能如此高超的大概也就界头锅了。作为一个地方造锅坊,界头锅不仅仅是界头的,更代表当时清朝高超的铸造术。
  如此好锅,乾隆帝便赐予宫内御膳房试用,并举行晚宴召集众臣百官一同品尝界头锅做出的菜品,简单食材经由御厨之手在界头锅中变成一道道美味,每一道菜品都保持了食材的原汁原味与新鲜,比较与之前的菜品多了些许香,炖鸡更烂、煎鱼完整、汤汁鲜美·····此宴美食让乾隆帝赞不绝口、爱不停口。
  为了方面宫内使用,乾隆帝下旨让宫内铁匠按照界头锅制锅流程去造锅,但其成品总会与进俸的界头铁锅差几番“姿色”,做出的菜味道也差强人意,终究原因竟是国内造锅使用的燃料、原料、泥模、铁匠非萍乡界头的,京畿气候也非界头那般湿润、温和。界头锅,真的是不用不知道一用就难以割舍。由宫内铁匠制造街头铸造锅的行为就此中断。
  自此,萍乡进奉的界头锅成为宫内御用铁锅,据说有史料记载,当时界头铁锅在宫内御膳房备受御厨欢迎,争抢使用,因为它用起来甚是省心:与其它造锅相比,界头锅在做菜时不易粘锅、不易糊锅,做出的菜好吃,且厚实耐用。
  从此界头锅皇宫“宠儿”,除了皇帝皇后,各宫妃嫔,太后也偏爱有加,每次用膳前吩咐御厨要用界头铁锅烹饪,因为年纪渐增、食欲不振,平常总会有头晕、虚弱症状,但只要是界头做出的锅会多吃上几口,久而久之头晕次数减少,身体也越发的好起来,宫中一些日常有血虚、气虚之症的妃嫔也减为好转(其头晕应该是贫血引发,而长期使用界头铁锅补充身体铁元素)。
  几个月之后,街头铁锅备受皇亲贵族贵族、文武百官的喜爱,而乾隆帝看到界头锅不仅好看、做出的饭菜好吃,而且耐用、助于健康,龙颜大悦,便亲自赐名界头锅为“皇家御用炊具”。并命其大规模生产,安利民生。
  乡村有乡村作坊,是民之所需;大国有大国工匠,是国之重器,界头锅凭借其独特的铸造技艺傲四方,成为代代相传的国艺。